UB1-vg_l.jpg

推薦連結:https://www.pubu.com.tw/ebook/128914?apKey=223fb1039c

 

二十四篇時間跨度逾十年、交錯在衣索比亞與加拿大急診室的故事,

人道救援醫師以行醫札記,向急診室的悲歡、貧病、絕望與希望,深深致意。

 

 

◎在醫療先進國,急診醫師是環環相扣體系中的一個零件,完整醫護資源能支應每個「零件」運作無礙;而衣索比亞第一間急診室,初創時只有四名醫師,卻要負責數千萬貧病大眾的急救工作。

 

◎不少北美人任意將過剩的藥品排入下水道,日夜流進自然界水循環中戕害魚類;於此同時,衣索比亞的醫院可能正因醫藥不足,每天又多了幾名病患回天乏術。

 

◎非洲難民營內,每人每日清水配給僅有十公升,有時甚至只用粗布過濾地上汙水,將細菌喝下肚。反觀加拿大,人均用水量為每日三百公升,用途除了飲用與醫療,還包括灌溉啤酒花、採石油、馬桶水箱用水。

 

◎加拿大的醫師動輒不計成本,以「照內視鏡」作為暫時搪塞病人的醫療手段;作者來到資源匱乏的衣索比亞急診室,只見心電儀的電線都可能遭竊變賣到市場。

 

■從無到有——在急診專科飽受忽視與挑戰的環境下,扛起貧病大眾的生命重擔

二○○七年,出身加拿大的詹姆斯.馬斯卡利克醫師在接到友人一通電話後,從此肩負起幾千英里外數千萬人的生命重量:這位急救醫學專家從此將往來於北美與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,要在首都規模最大的公立教學醫院「黑獅醫院」內成立衣索比亞的第一間急診室。

 

■不只救人,更要用有限資源,播下第一線救命體系——急診制度——的種子

身處草創期的衣國克難急診室,作者每天都得在緊迫的時間內,用有限的醫材與藥物搶救先天營養匱乏、後天又負傷抱病的患者;更要在缺乏資金與技術的社會,竭力培養第一批投入急診醫學的人才。

 

在維繫創建不易、搖搖欲墜的急診體系之外,作者也反覆自問:生死交關之際,如何在「醫療手段」與「博愛關懷」的人道大前提間取得平衡,兼顧求全?

 

■急救醫學邊緣地帶的來信、跨越國界與文化藩籬的現代醫學省思錄

雖然每間醫院的文化、資源和醫療挑戰不同,但所有的急診室都因位在一樓的緣故,或多或少產生了交集。

 

在本書中,作者從急診處置「ABC患者身體狀況評估原則」取得靈感,為每個英文字母分別選出最具代表性的急診室詞彙,凝視小至人類基本維生所需——呼吸道、血液、養分等;大至現代醫學令人無奈也無助的醫療體系、用藥、急診制度,他將急診室所見證的傷痛、貧病、哀悼、歡笑、悲劇與希望寫成了這本由衷的沉思手記。

 

在這二十餘篇行醫札記中,我們能看見他在「急診醫師」與同須經歷生老病死的「常人」兩種身分間轉換時的省思,以及因往來於加拿大、衣索比亞兩地行醫而目睹的殘酷對比。

 

生死的高牆、急診體系的困境、大環境的挑戰,與醫療現場甘苦——在本書中,都要帶領我們探索急救醫學的真諦,以及人類精神的韌性。

 

在不時近距離凝望死亡的醫師眼中,生命會是何種樣貌?固定設於一樓的急診室又能帶來什麼樣的啟示?

arrow
arrow

    byr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